我市面临登革热病例出现风险增高,已启动登革热防控工作


文章类型:健康专题   来源:梧州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15-05-11

随着气温升高以及人员流动频繁,梧州市将面临登革热病例的风险增高。6月至11月是登革热流行期,我市从4月开始已启动登革热防控工作,严防登革热疫情。目前,万秀区和长洲区的蚊媒检测布雷指数已经接近警戒线,随着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多,因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有所增加。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一般发病前无明显征兆,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14天的潜伏期(通常为47天),病人会突然发热,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伴有剧烈头痛、关节及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随着病情发展,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出血症状和体征,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发热后35天通常有皮疹出现,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如不及时治疗,病例病情可突然恶化,体温骤然下降,导致循环衰竭而休克。广西的气候和毗邻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决定导致登革热发生的因素始终存在。

目前还没有可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因此日常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清洁工作更值得市民注意。家庭灭蚊可以有效切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外出的市民应常备驱蚊产品进行有效驱蚊,被叮咬后发现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