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寨卡病毒病,从防蚊灭蚊做起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寨卡病毒疫情肆虐,据当地媒体报道,巴西迄今已有超过135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寨卡病毒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因此,预防寨卡病毒病的最佳方式是防蚊灭蚊,防止蚊子叮咬。如果近期要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的,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蚊子叮咬后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在此特别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区域。
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桂ICP备17011531号-1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32号
联系电话:0774-3863720 传真号码:0774-3863725 电子邮箱:wzscdcbgs@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春湖路3号 邮编:5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