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小知识


文章类型:环境与学校卫生   来源:梧州市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16-03-28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每年4-7月是高发季节,部分地区还会出现秋冬小高峰。病例约95%5岁以下儿童,患儿以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起病,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本病多数为轻症,未经治疗7-10天可自愈。少数患儿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易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急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体物品传播。

 

3、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对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小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患儿在皮疹水泡干涸前不应上学或参加聚会活动,以避免传播疾病。家长和医生还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或烦躁、手足抖动、躯干共济失调、突发肢体无力、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等情况应尽快就医。

 

4、手足口病怎么预防?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疫苗可预防,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对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洗晒衣被,对婴儿的一次性尿布要及时丢掉,非一次性用具要经常消毒,可用高温(>56度)、漂白fen或紫外线进行消毒;家长在出入公共场所回来或处理儿童粪便、呕吐物后要换掉表面衣物洗手后方可接触儿童,让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带儿童出入拥挤的公共场所,到医院看病时应尽量带口罩。

 

5、如何正确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