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顺利通过自治区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疟疾是梧州市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传疟按蚊为媒介传播的寄生虫病。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三大疾病。疟疾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多次发作出现脾肿大和贫血。其中,恶性疟发病凶险,病死率高。梧州市属亚热带地区,丘陵山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地理环境适合多种寄生虫及疟疾等媒介孳生。
我市解放前疟疾流行十分严重,当时由于缺医少药,生活条件和防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在50年代,当时疟疾流行十分猖獗,1953年发病率为812.03/万,占当年传染病总数的84.22%。我市的疟疾防治工作,经过执行抗疟准备阶段、控制疟疾阶段、基本消灭疟疾阶段、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管理阶段和消除疟疾阶段的抗疟系统工程。在1950-1979年30年间,广大农村疟疾流行区对当地居民采取询问疟疾病史和脾肿率调查来发现疟疾病人,对疟疾病人较多的村屯采取全民口服抗疟药及居民室内滞留喷洒灭蚊,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查源拔灶”的控制措施。对疟疾病人采取当地疟疾流行前期、流行期和流行后期进行抗疟药物根治;对疟疾流行严重的自然村屯采取疟疾流行前期和流行期进行居民室内喷洒灭蚊,并对健康人群采取预防服药的“三根治、两喷洒、一预防”综合性疟疾防制措施。在1980-1999年20年间,随着当地居民疟疾防治意识的提高及防蚊设施的普及,当地疟疾病人在逐年减少,该阶段县、乡逐步建立健全疟疾镜检站,同时市、县、乡、村逐步建立了三级消灭疟疾医疗网,防疫站建立起疟疾血清学监测系统和建立灭疟联防区。在2000-2009年10年间,对当地居民中的疟疾监测未发现疟疾病人,该时期所出现的疟疾病人大部分从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带回当地。2010年后我市继续开展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三热”病人疟疾监测,疟疾疫情进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疟疾子系统管理,疟疾防治得到了规范管理,使疟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1-2020)》的精神,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市、乡、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疟疾防治工作已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的轨道。经过全市几代卫生医务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疟防专业人员长期不懈的综合防治,1993年我市经自治区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2014-2015年市辖各县(市) 通过了市卫计委组织市级专家组的县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目前,我市属于无当地疟疾流行地区,已实现从1988年至今无内源性疟疾病例。
由于我市有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存在,人口流动频繁,市民仍受到输入性疟疾传播的威胁,疟疾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疟疾监测将长期进行下去,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唐振柱等区专家到梧州市疾控中心召开座谈会
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桂ICP备17011531号-1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32号
联系电话:0774-3863720 传真号码:0774-3863725 电子邮箱:wzscdcbgs@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春湖路3号 邮编:5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