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知识


文章类型:传染病防制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19-11-18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我区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区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1、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2、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4、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5、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健康知识要点: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1)登革热目前无特效药,也无疫苗,登革热预防最主要是做好灭蚊、防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因此预防登革热要记住“三句话”:①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传播的。②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水缸、水盆、罐及其他小型积水容器中。 ③每隔35天洗缸换水,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可以控制蚊子,预防登革热。

1)积极清除居住环境及其周围的无用的贮水容器,如旧轮 胎、空饮料瓶、破缸和水罐等。

2)做好家居清洁和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及时清除家居环境积水。

3)定期更换花瓶中的水,每隔35天一次。

4)家用水缸、贮水池应加盖,以防止蚊子产卵孳生,每周擦洗清洁一次。

5)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防止蚊子叮咬;还可以用溴氰菊酯药物浸泡棉纱蚊帐来防蚊灭蚊等。

6)野外活动或作业可用经过检验合格的驱避剂,喷洒在皮肤及衣服上,防止蚊子叮咬。养成不露宿的习惯。

7)积极处理无用的贮水容器(如旧轮胎、空罐头盒、瓶子、破缸等)。

(2)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临床表现:突然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约有50%的人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 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部分严重病人会有牙龈等多部位出血 现象,严重的有多器官大量出血、肝大,少数会引起休克。

当地有登革热流行或发病前2周去过东南亚、南美洲 等国家或地区的人出现发热、头痛等临床表现,应马上到医院看病,并将旅行史等情况告诉医生。

(摘自《登革热防治手册》)